[ Issue 31 ]
Bounce Sneaker Review - NIKE KOBE 11 評測簡析
頂著 Kobe Bryant 現役最後一雙戰靴的高度矚目,KOBE 11 於 2015-2016 交界之際正式發表問世。負責開發設計的仍是資深設計師 Eric Avar,在談到與 Kobe 長期的合作說道:「他總會推動我們去創新,讓我們大膽想像,他總是想嘗試做得更好、更與眾不同。而對於 KOBE 11,Kobe 給我們的最大挑戰,是他讓我們精煉所有的精華,留下外觀最簡潔、但性能卻絕對優越的當代設計。」
性能為首要考量的導向,是 KOBE 系列鞋款的堅持;而賦予球鞋故事性,則是 Kobe & Eric 的喜好與默契,這樣的原則在 KOBE 11 的首發配色 "Achilles Heel" 身上依舊延續並展露無遺。
以下本誌將率先試著從幾個主要重點切入,對這雙即將發售的話題鞋款進行測試簡析,同時讓各位期盼的朋友對於 KOBE 11 能有初步認識與實戰依據。
Nike KOBE 11 "Achilles Heel" 實鞋開箱預覽(*** 請開啓 HD 觀看)
編織鞋面 UPPER
創新的編織鞋面材質再度進化,在維持柔軟舒適感的同時,KOBE 11 的 FLYKNIT 裡更突破性地縫入高強度的 TPU 織線,使得原本已經相當具有支撐力的 FLYKNIT 在強韌度上繼續提升,讓鞋面在沒有其他材質與結構去輔助的狀態下,能夠精準地適應多重位置的高強度衝擊與扭轉。
" Throughout my time with Nike, I've obsessed the details of my shoes. For the KOBE 11, we worked to perfect Flyknit for basketball. 在與 Nike 的合作中,我始終非常注重鞋子的細節。就 KOBE 11 而言,我們一起將籃球鞋上的 FLYKNIT 科技打造得更完美。" --- 17届全明星球員 Kobe Bryant 如此表示。
初步嘗試了幾個如:壓肩切入、急停、轉身等等的動作,發現原先初套上時的腳掌輕盈感,並沒有對等地呈現出空虛,反而是有著出乎想像的強韌支撐,在腳步移動中不難感覺到由腳部回報傳遞至大腦的穩定安心感。
中底著感 MIDSOLE
可以整片取下的中底鞋墊,以 LUNARLON 泡棉作為貫穿整體的結構主體,除了延續前幾代的設計採用 FREE 的切割概念,也同時在後足跟處置入很有存在感的 ZOOM AIR。
初見印象原本對於稍薄的前掌部分有些擔心,但跑動幾回後所感受到的回應性讓這個疑慮很快就被抹除了。
KOBE 11 的全掌 LUNARLON 除了帶來柔軟的穿著舒適感外,亦幫助了絕佳的前腳掌移動敏捷性,讓鋒衛球員在做向前衝刺快攻、急停跳投、大跨步轉身、刺探步或變向移動…等動作時,能夠感受到絕佳的場地感應性以及反應速度,加上六角形的切割,讓整個腳掌在不定向的移動中維持著可圈可點的靈敏度,而所需的緩震效能也沒有被犧牲。
除了給予經歷多次傷痛的 KOBE 最好的保護,並考量到現今前鋒與後衛都需要的高強度衝撞與跳躍需求,配置在中底鞋墊後足跟處的 ZOOM AIR 提供了落地後的極佳保護,讓整體的緩震與回應性最大化。
摩擦抓地力 OUTSOLE
KOBE 11 特殊的透明外底設計,搭配著不規則的凹凸刻紋,不論是水泥、PU、木板或其他狀況的球場地面上都可以適應無疑。
仔細觀察外底上的刻紋,不難發現在近腳指外圈區塊的刻紋相對地被強調,這對於踩踏的第一步、切入的穩定性或是急停時所需的摩擦輔助都相當有幫助,讓球員在場上的腳步移動能夠搶盡先機。
透明的橡膠外底,乍看之下在紮實度方面或許讓人多少有些不確定感,多次穿著使用後的耐用性也仍需後續觀察,但在抓地力的表現上倒是完全不會讓人失望。
透氣性 BREATHABILITY
在小球當道的年代,整場球賽中的大量跑動絕對會對足部的悶熱感帶來影響,整片的特殊網眼鞋舌讓 KOBE 11 的穿著者感受到明顯的舒暢與透氣,並同時與精煉後的低筒鞋身與輕量材質的使用相互整合,共同幫助減輕在移動上的壓力與累贅感。
總結 CONCLUSION
總的來說,KOBE 11 保持系列鞋款一貫的輕量,整體的操控感更貼近地面但保護性不僅沒打折扣反而更為提升;在外型上雖然普遍被認為與 KOBE 9 較為相近,但在緩震回應性以及編織鞋面 FLYKNIT 的表現上卻都明顯優化,筆者個人非常喜歡 KOBE 9,而這雙可以說是 KOBE 9 的 2.0 甚至於 3.0 版。
KOBE 11 的線條輪廓或許沒有大幅度轉換,但被植入 NIKE 當代最高性能的進化科技與細節考量,如果你是低筒球鞋的信仰者,那麼代表著頂級革新的 KOBE 11 相信不會讓你失望。
( 製作編輯:Rob Chien | 影像:Rob Chien, Kang Chou | 撰文:Rob Chien, Vincent Chang )
Comment 評論